老是聽說“氣虛”,到底什么是氣虛?看看中醫怎么說
發布時間:2022-06-02
圖片
    中醫認為,“氣”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。它由先天腎中的精氣、后天脾胃吸收運化的水谷精微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成,具有推動、溫煦、防御、固攝和氣化的功能。“氣虛”,多因先天稟賦不足、后天脾胃失養、年老虛弱或久病、大病未愈、勞損過度等,從而導致氣的推動、溫煦、防御、固攝和氣化功能減退,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的病理變化及證候。如氣虛則推動力減弱,不能有效促進血液運行,脈象會虛弱無力或微細,舌體色淡,人總覺得疲乏;氣虛則溫煦力不足,相同條件下會讓人覺得比其他人更加怕冷,面色?白;氣虛則肌表的防御能力降低,外面的風、寒、熱等邪氣容易乘虛而入,造成經常感冒;而體內的陰液等有用之物則由于氣虛肌表不固密,失于固攝相反往外丟失,故而見到白天汗多,活動一下則更厲害;氣虛則會對水液的蒸騰氣化降低,水液不化,輸布障礙,可成飲凝痰,甚則水邪泛濫而成水腫等。
圖片

    中(zhong)醫對于氣虛的治療,主要是以心(xin)、脾(pi)、肺(fei)、腎為中(zhong)心(xin)進行辨(bian)證(zheng)論治的。

(1)心氣虛:

心主血脈(mo),藏神明。心氣虧虛(xu),不能運血養神,故見心悸氣短,勞則加重,神疲體(ti)倦(juan)等(deng)。對于以(yi)上各(ge)臟(zang)氣虛(xu)證的處方(fang)用藥,亦應(ying)針對性選擇。

(2)脾氣虛:

脾居中焦,主運(yun)化(hua)、司升清、統血行(xing)。脾氣虛弱(ruo),不能(neng)運(yun)化(hua)水谷精(jing)微,氣血生化(hua)乏源,癥見飲(yin)食減少(shao),四肢(zhi)倦(juan)怠,形體(ti)消瘦,大便溏薄(bo),面色萎黃等。

(3)肺氣(qi)虛(xu):

 肺主(zhu)氣(qi),司呼(hu)吸(xi),外合皮毛,通調(diao)水道。肺氣(qi)虛,則(ze)其主(zhu)宣降(jiang)、司呼(hu)吸(xi)、調(diao)節水液(ye)代謝、抵御外邪的作用就(jiu)會減弱,出現短氣(qi)自汗(han),言語(yu)低怯(qie),咳嗽(sou)氣(qi)喘,易(yi)于感冒,小便(bian)不利,甚(shen)至水腫等(deng)。

(4)腎氣虛:

腎居腰府,藏先天精(jing)氣,化髓上充(chong)于腦;主(zhu)生殖、納(na)氣,氣化主(zhu)水。腎氣虧虛,榮(rong)養失職,就會見(jian)到(dao)神疲乏力,腰膝酸軟,眩(xuan)暈健忘,呼吸淺促,呼多(duo)吸少,小便頻數而清,男(nan)子遺精(jing)早泄(xie),女子帶下清稀(xi)量多(duo)或(huo)月經淋漓不(bu)盡等。

圖片
END